中成藥集采被質量標準“卡脖子”?造產業鏈閉環
作者: 來源: 更新于:2021-9-27 閱讀:
標準的延伸是原料的價格
首先,不同質量的中藥材如何界定其價格?產地、生長周期、采收時間、含量、品相、加工炮制技術等,都會影響其定價。這個問題,實際與流通標準緊密掛鉤,是標準問題的延伸!
其次,價格波動造成無法保障供應怎么辦?近5年,國內中藥材價格振幅高達18.5%以上,同一種連翹,2020年8月份是55元(公斤價),到2021年就漲到115元;生地更是從11元暴漲到35元!
中成藥集采如何破局?
正是由于中成藥集采工作的復雜性,筆者認為要破局的關鍵在于——利用中藥產業大數據平臺理順產業鏈,實現中藥產品從原材料生產、加工、流通到銷售的底層邏輯貫通,從而實現閉環。
在這個閉環前端,是以區塊鏈理念構建的訂單農業,與需求企業年度訂單直接掛鉤,商品碼售完即止,外部資本無法介入,確保供應價格的穩定;在流通環節,則是全流程的二維碼追溯;在銷售環節,則以優質優價鼓勵訂單農業和全程追溯,讓企業的追溯投入物有所值;最后,還應配套完成標準化的倉儲物流、第三方檢測等基礎功能等!
在這個閉環體系中,所有的產地信息、產品信息、價格波動、從業者數據、供需雙方數據、質量標準等信息,都可包涵在這個大數據平臺內,底層用統一編碼實現全流程貫通!
前期,中藥類產品集采不妨先從中成藥開始。而后續配方顆粒甚至普通飲片的集采活動在完成了上述準備工作后,集采工作才具備實施基礎,也才能實現提質控費的初衷。
來源:醫藥經濟報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