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實施九大工程 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
作者: 來源: 更新于:2021-7-26 閱讀: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措施。
一、實施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工程
(一)建設中醫優勢?。樹立中醫?破放埔庾R,強化專科專病建設,發揮隴中正骨學術流派、鄭氏針灸學術流派、針刀?、脾胃病科等專科優勢,到2025年,打造20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中醫優勢?;遴選中醫康復、肛腸、婦兒、皮膚、推拿以及風濕病、腎病、腫瘤、心血管病等特色突出的?茖2,建設30個省級中醫優勢專科。篩選1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45項中醫適宜技術和3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并向社會發布。(省衛生健康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二)建設省級區域中醫(?疲┽t療中心。推動優質中醫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重點建設10個省級區域中醫(?疲┽t療中心,開展多學科聯合診療和中醫綜合治療模式創新。發揮區域中醫(?疲┽t療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在醫聯體內,開展中醫?坡撁嘶騾f作網建設,推廣?圃\療方案、特色技術、臨床經驗和院內制劑等,提升聯盟整體診療水平。(省衛生健康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二、實施中醫藥名方開發工程
(一)強化中醫名方制劑開發。對配制來源于國家公布經典名方目錄中的醫療機構中藥復方制劑實施優化審批,醫療機構對符合規定的經典名方制劑申報注冊、備案,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免報藥效學研究及臨床試驗資料,5年內開發20個左右的經典名方為院內制劑。對來源于我省名中醫、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代表性傳承人或主要傳承人的經驗處方,申報醫療機構制劑,能提供在本醫療機構內5年以上(含5年)使用歷史的證明資料和不少于100例的臨床病例總結的,可免提交主要藥效學研究資料和文獻資料,5年內開發50個左右名老中醫藥專家名方為院內制劑。收集篩選保護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技法并開展開發利用。(省藥監局、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二)推動中藥院內制劑轉化開發。設立中醫名方新藥開發聯合攻關領導小組,成立中藥企業與醫療機構中藥院內制劑研究開發轉化聯盟,發揮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傳承創新發展“孵化器”作用,加快推進我省醫療機構開發的系列臨床療效較好、需求量大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甘肅方劑”向中藥新藥轉化。(省藥監局、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三)加強上市中藥品種資源開發利用。支持企業利用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采取“轉移”“轉讓”“文號招商”等措施,盤活中藥批準文號等品種資源,擴大隴藥市場規模。加強科技、醫保、金融等扶持政策供給,支持獨家、特色、優勢中藥品種做大做強。鼓勵企業運用符合產品特點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體現臨床應用優勢和特點的新劑型改進已上市中藥品種,支持隴藥品種二次開發和同名同方藥的研制,促進已上市中藥同品種的質量提升。支持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推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等中藥新藥研發和注冊上市,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提升隴藥競爭優勢。(省藥監局、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三、實施中醫醫療機構體系完善工程
(一)完善中醫醫療機構服務體系。積極爭取中醫(含中西醫結合)方向的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在甘肅布點。依托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市級中醫類醫院,建設3個左右中醫特色重點中醫醫院。加強各級中醫醫院感染科、肺病科、發熱門診、可轉換傳染病區、可轉換重癥監護室等建設。還未建設中醫類醫院的市、縣要加快建設進度,到2022年,基本實現省、市、縣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二)建立名醫堂執業平臺。依托中醫藥特色突出、中醫藥服務能力強、優勢明顯的中醫醫療機構建立一批名醫堂執業平臺。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甘肅省名中醫、岐黃學者、全國中醫藥師承教育指導老師等名醫團隊入駐名醫堂的,實行創業扶持、品牌保護、自主執業、自主運營、自主培養、自負盈虧綜合政策,打造一批名醫團隊運營的精品中醫機構。鼓勵和支持有經驗的社會力量興辦連鎖經營的名醫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打造一流就醫環境,提供一流中醫藥服務。(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三)合理開展中醫非基本服務。在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基本醫療服務總量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基本醫療費用保持平穩的基礎上,支持其提供商業醫療保險覆蓋的非基本醫療服務。探索有條件的地方對完成公益性服務績效好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放寬特需醫療服務比例限制,允許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在政策范圍內自主設立國際醫療部,自主決定國際醫療的服務量、項目、價格,收支結余主要用于改善職工待遇、加強?平ㄔO和醫院建設發展。(省衛生健康委、甘肅銀保監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四、實施中西醫結合發展工程
(一)完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各級綜合醫院、?漆t院逐步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設置中醫藥管理和臨床科室,并按規定配備中醫病床或者中西醫結合病床。強化臨床科室中醫醫師配備,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宜中則中、宜西則西”,逐步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體系。將中醫醫師配備、中醫床位設置、中醫參與治療率等中西醫結合工作成效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內容。到2025年,打造1—2個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和一批“旗艦”科室、“旗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二)建立健全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西醫協作機制,推動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確保中醫藥機構、人員第一時間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依托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重大疫情中西醫結合救治基地,建立省級中醫藥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庫。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防控網絡和應急救援體系,定期開展重大傳染病防控理論技術方法和相關現代醫學技術培訓。積極推進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中醫藥部門、配備中醫藥人員。(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三)完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2021級起,將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增加課程學時。允許攻讀中醫專業學位的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參加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和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口腔、公共衛生類別醫師每年中醫藥繼續教育學分不少于5分,晉升職稱時加考20%的中醫藥內容。開展臨床類別醫師中醫藥專業知識輪訓,經培訓考核合格的,可以開具中成藥和中藥飲片處方,在臨床工作中提供中醫藥服務。爭取國家西醫學習中醫重大專項,用10—15年時間,培養一批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和能夠提供中西醫結合服務的全科醫生。(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四)提高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水平。中西醫醫療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西醫藥專家組成聯合攻關小組,建立多學科交叉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體系,圍繞癌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癡呆等難治性疾病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形成一批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省衛生健康委、省科技廳、省教育廳負責)
五、實施中醫藥發展技術支持工程
(一)強化中醫藥產學研醫政聯合攻關。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醫院及中醫藥企業,優先布局和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積極培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設隴藥產業創新研究院,解決制約我省中醫藥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鼓勵支持醫院、高等學校與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及其他組織聯合建立創新聯盟,利用中醫藥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等,共同開展中醫藥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積極爭取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信廳、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二)提升中藥研究注冊能力。尊重中藥研發規律,完善中藥注冊分類和申報要求。提高中藥研究注冊依法合規科學化水平,優化中藥審評審批及指導服務機制,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提升中藥注冊申請技術指導水平和注冊服務能力。強化部門橫向聯動,建立科技、醫療、藥監等部門推薦符合條件的中藥新藥進入快速審評審批通道的有效機制。出臺中藥新藥研發獎補政策,鼓勵研究和創制新藥。以中醫臨床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重大科技項目成果轉化。建設2—3家承擔中醫藥技術評估工作的第三方中醫藥研究平臺。(省藥監局、省衛生健康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六、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
(一)提高中醫藥教育整體水平。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先中后西的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增設中醫疫病課程。逐步增加中醫(全科醫學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到2025年招生規模達到400人/年。推動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5+3”一體化培養模式改革,開展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九年制人才培養試點。推動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省政府三方共建甘肅中醫藥大學,到2025年,力爭建設3門左右國家級和20門左右省級中醫藥一流本科課程。(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
(二)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多層次中醫藥師承教育,遴選500名左右中醫藥指導老師,培養1000名左右繼承人。被確定為指導老師的,優先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冃ЧべY分配對承擔師帶徒任務的中醫醫師適當傾斜。繼承人經結業出師考核合格并取得出師證書的,通過規定評聘(考試)條件和程序,在晉升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時,免專業組答辯。在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條件的繼承人以醫古文代替外語作為同等學力申請中醫專業學位考試科目。推進省級名中醫學術經驗傳承,5年內建設50個左右甘肅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省衛生健康委、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三)加強中醫藥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深入開展中醫藥企業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力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和“以工代訓”,提升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支持中醫藥企業高技能人才、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代表性傳承人(主要傳承人)設立大師工作室和中醫藥企業依托特色專業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充分發揮“帶徒傳技”的作用,面向企業和社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持中醫藥行業企業設立社會化職業技能水平評價機構,開展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評價,落實中醫藥實驗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的貫通政策。廣泛開展中醫藥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設立中藥制劑、中藥炮制等賽項,發揮大賽選拔人才的作用,落實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選手直接晉升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提升中醫藥行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省人社廳、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四)健全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用5—10年時間,力爭獲評2名國醫大師和10名左右全國名中醫,培育10名左右岐黃學者、80名左右中醫藥優秀人才、2000名左右中醫藥骨干人才。在修訂完善我省衛生系列中醫藥專業高級職稱評價條件標準時,將中醫藥師承教育、中醫藥經典能力、門診工作量等作為申報條件,將治療效果、住院費用等作為重要指標進行量化評價。中醫臨床病案、論文、行業標準、技術規范、科普作品、技術專利等均可作為業績成果代表作參加評審。在核準的崗位總量、結構比例和最高等級內,支持和鼓勵全省醫療衛生機構適當提高中醫藥崗位設置總量。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藥崗位可單獨核算,并適當提高中醫藥崗位高、中級崗位結構比例,進一步拓寬中醫藥人才成長進步通道。將國醫大師、岐黃學者、全國名中醫、省級名中醫、獲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等全省拔尖人才的專業技術崗位單列管理,不受本單位崗位結構比例等條件限制直接聘用。(省人社廳、省衛生健康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七、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工程
(一)挖掘和傳承甘肅中醫藥文化精華。加強全省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建設,系統挖掘和傳承我省人文始祖伏羲、醫祖岐伯、針灸鼻祖皇甫謐、敦煌醫學、武威漢代醫簡等中醫藥文化精華。發揮岐黃中醫藥文化生態園、皇甫謐文化園作用,力爭舉辦皇甫謐針灸文化暨崆峒養生文化尋根問祖大會。加強對我省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推進甘肅省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改善中醫藥古籍保護條件,提高利用能力。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推出一批具有甘肅特色、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影視、戲劇、專題片等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作品。持續開展省內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活動,打造甘肅省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及優質產品。(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旅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廣電局、省文物局負責)
(二)推動中醫藥開放發展。制定“十四五”甘肅省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繼續支持具備條件的中醫藥機構與有合作意愿、市場潛力較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岐黃中醫學院、中醫中心及中醫藥產業園,開設中醫課堂、舉辦國際展會及論壇,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鼓勵社會力量采取市場化方式,按照商業化原則參與共建工作。(省衛生健康委、省商務廳、省政府外事辦負責)
(三)辦好中醫藥品牌節會。發揮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平臺優勢,持續舉辦好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國字號”品牌節會,構建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新政策新標準新技術新產品權威發布解讀、創新發展成果展示、助推鄉村振興、文化傳承創新“五個平臺”,提升我省中醫藥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藥監局負責)
八、實施民族醫藥發展工程
(一)健全民族醫藥服務體系。將民族醫藥發展納入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民族醫醫療機構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民族醫醫院和診所。到2025年,甘南州建成1個區域藏醫醫療中心。在少數民族地區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和?漆t院推廣民族醫藥技術和方藥,將更多療效確切的民族醫藥醫療機構制劑在全省調配使用。(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民委、省藥監局負責)
(二)提升民族醫藥服務能力。開展民族醫?平ㄔO,到2025年,建成10個左右省級以上民族醫藥特色優勢?疲ǔ5個左右名老民族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室。積極發展藏醫藥本科以上學歷教育。建設藏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大力發展現代民族醫藥產業,提高民族醫藥及相關產品研發能力,發展民族醫藥養生保健體驗旅游。(省衛生健康委、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民委、省藥監局、相關市州人民政府負責)
九、實施中醫藥環境優化工程
(一)落實政府投入。各級政府作為公立中醫醫院的辦醫主體,落實對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政府投入政策。按照國家統一安排,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推進符合條件的公立中醫醫院建設項目。(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二)拓寬融資渠道。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防范風險”的原則,發揮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中醫中藥基金和省屬國有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聚集投向中醫藥產業領域。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依法合規加大對中醫藥領域中小企業銀行貸款的擔保力度,降低擔保費率。鼓勵金融機構利用行業信用信息開發適合中醫藥產業的金融產品。鼓勵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所納入醫聯體建設,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圍,按規定收取簽約服務費。鼓勵街道社區為提供家庭醫生服務的中醫診所無償提供診療場所。(省衛生健康委、省財政廳、省政府國資委、省金融監管局、人行蘭州中心支行、各市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負責)
(三)完善中醫藥服務價格和醫保政策。穩妥有序推動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突出中醫特色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完善中醫藥服務分級定價政策,優化比價關系。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時,重點將功能療效明顯、患者廣泛接受、甘肅特色優勢突出、應用歷史悠久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調價范圍進行適當傾斜,充分考慮中醫醫療服務特點及中醫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按照《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省級調整權限,將臨床價值高、經濟性評價優良的中醫診療項目、民族藥、中藥飲片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按規定納入我省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支持我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對《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中的中藥飲片和省級權限調整的有地方標準的中藥飲片實行“甲類”支付;按照國家規定,對省級權限調整的民族藥、醫療機構制劑實行“乙類”支付,并健全動態調整和退出機制。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鼓勵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一般中醫藥診療項目繼續按項目付費。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般診療費收費標準及醫保支付政策。探索建立適當提高中醫藥服務報銷比例的政策措施。(省醫保局、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四)提高中醫藥法治化水平。加強中藥監管隊伍建設,提升中藥審評和監管現代化水平。將中醫健康服務機構和人員誠信經營情況納入不良執業記錄檔案,并將相關企業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通過“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甘肅)依法公示。(省衛生健康委、省司法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負責)
(五)加大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局甘肅業務受理職能作用,不斷優化我省中藥領域發明專利申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專利權質押登記、專利優先審查等服務工作,積極引導鼓勵中藥技術國際專利申請。充分利用地理標志保護機制,積極挖掘、培育道地藥材地理標志產品,做好道地藥材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省市場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衛生健康委、省藥監局負責)
(六)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中醫藥特色發展工作,認真組織實施促進中醫藥特色發展的重點工程。要充分發揮各級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作用,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在工作全局中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一體落實、一體考核中醫藥工作,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中西醫結合,全面落實中醫藥參與健康甘肅行動、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等,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等方面向中醫藥傾斜。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扎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
來源:中國·甘肅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