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中成藥說明書有利于中藥長遠發展
作者:正義網(北京) 來源:正義網(北京) 更新于:2018-2-9 閱讀:
規格與用法用量關聯性不強、不良反應尚不明確、核心要素標示不充分……許多中成藥說明書存在的信息不規范、不完整的問題,給患者和醫師造成困惑。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布《中成藥規格表述技術指導原則》,對中成藥說明書作出規范,讓用藥一目了然。
中藥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但一直以來,中藥研發都存在幾個弊端:臨床定位過于寬泛、藥效物質不清楚、作用機制不明確、制藥工藝過于粗放、質量控制水平低下。中成藥說明書就是一個集中縮影。與西藥長長的說明書、密密麻麻的文字相比,中成藥說明書往往只有巴掌大小的一張紙,區區幾百字。既看不到中藥成分的具體含量,不良反應通常也只是“尚不明確”,讓患者不明就里。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公眾知情權意識和用藥安全意識的提高,“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鍋,一喝一大碗”的中成藥研發及用藥模式亟須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中成藥說明書不能再“說而不明”,必須全面規范地說明相關信息,讓患者用藥更明確、更放心。
消費者保護法第9條明確規定: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在中成藥說明書上表明規格、成分、含量等,既是患者的權利,也是藥企的義務。藥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語焉不詳的說明書,不僅不方便患者用藥,也給用藥安全帶來隱患。特別在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很容易因某些成分疊加使用導致過量,給患者造成傷害。
傳統中藥不太注重藥品副作用的研究,中成藥又是以中藥材為原料,運用現代制劑工藝加工而成,在投入市場伊始不良反應不明確情有可原。但這并不能作為一勞永逸的擋箭牌。目前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正在試點推進,制度規定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對該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負主體責任。藥企有義務對藥品使用情況進行跟蹤監測,一旦發現相關不良反應,應及時對藥品說明書進行修訂,提醒患者注意。
此外,中成藥說明書的規范化也有利于中藥走向世界。一直以來,中藥在國外受到廣泛認可的同時,傳統劑型難以適應國際需求、不符合國際規范等問題也備受詬病。開誠布公地公布相關信息,有助于國外患者正確認識和接受中成藥,同時也可以倒逼藥企不斷改進工藝和管理,提升藥品質量水平。
上篇:
下篇: